「人應該從父母那裡得到兩件東西:根與翅膀。」——歌德(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)對於教育,由於每個人至少接受過九年甚至十二年的國民教育,即便是長大、出了社會,自己或親戚的小孩也都會進入這個教育環境,所以或多或少都能指出現行教育體制的弊病,「教改」這個名詞也就成了風行二、三十年,家喻戶曉的流行用語。聯合報系記者陳柏亨/攝影 分享 facebook 我在第一節裡提到,一九九四年教改發動的時空背景下,每年有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困在重考班裡填鴨背誦,這種靠一再死背產生的大學生,缺乏主動思考的精神,也不會有探索生活經驗的熱情,這些「菁英」將來畢業成了社會中堅,心裡只會想著高度競爭、賺大錢,評定一個人價值的方式就是用金錢來?量,並認為失敗者就是因為當年不好好「讀書」(實際上只是背誦教科書而已)。所以我們也許會看到一個畫面:爸爸/媽媽在路上看到拿個大麻袋做資源回收的叔叔/阿姨,對著他的寶貝女兒說:「妹妹妳要好好讀書喔,否則長大就會像那個叔叔/阿姨一樣撿破爛。」更過分的或許還加上鄙視表情,然後牽著小孩快快遠離垃圾桶。勞動部曾做過調查,詢問企業需要什麼樣學歷的員工,竟只有百分之二十一需要大學以上學歷,但我們還是有百分之八十四的學生選擇繼續讀大學。反觀日本、法國、英國的大學生錄取率,分別為百分之五十七、五十九及六十一,瑞士甚至只有百分之二十。學用落差是台灣教育的一大問題。家長的觀念不改,教改就只會愈改愈可怕。一窩蜂把學生送進大學,沒有一技之長就畢業,以極低的薪水背負大量學貸,不知何年何夕才還得清。最後還要被長輩批評是不會存錢的月光草莓族。至少以我十多年的國、高中教師經驗,我認為當前教育最要改的,是這個標準工業化生產、早已不符現代生活型態的普魯士教育制度。如同我在第三節提到的,台灣學生的上課時數是全世界最久,捫心自問素質也不比別國強,結果就是學生睡眠不足(七成學生一天睡不到六、七個小時),毫無學習效率(因為科目太多或上課節數太多),又找不出時間讓學生沉潛思考,最後又統統送到大學去(反正文盲也能念大學)。我要批判的不只是現行制度,而是社會各界殷殷期盼的十二年國教課綱。現在社會上,包括教育界,都有一種誤解,雖然不滿於現狀,但若因此把希望完全寄託在一○七年上路的十二年國教(這個課綱的特色就是減少必修科目時數,增加選修特色課程),以為這樣就能翻轉僵化的教育,迎來新世代創意無限的學生,其實是不可能的。以普通高中來說,必修科目還是高達二十一科,再加上一堆新冒出來的選修課程(這部分要教師們花時間自創,將來亂教、掛羊頭賣狗肉的只會更多),我不認為學生需要上這麼多的課程。我認為最根本的做法還是「把時間還給學生」,一天上六節課就夠了,剩下的時間讓學生們讀喜歡的書、打球跑步運動,甚至只是放空曬太陽都好。但這樣的想法一定會引來許多家長、老師批評,覺得這樣孩子放學後會亂跑、會學壞等等。圖/寶瓶文化 分享 facebook 我不是教育專家,也不懂親子教養,我只知道我小時候都自己上下學,小學走路回家,國中騎腳踏車,沒上過安親班,更不用說課後照顧班。我的同學們也都跟我一樣,每天自己回家,我們下課後會去漫畫店,會打籃球,也會去逛街閒晃。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。我理解身為家長,當然會顧慮孩子的安全,但請不要因噎廢食,養成了孩子的依賴性,葬送孩子的獨立性。學校不是監牢,教育也不該是填鴨。如果我們期待學生不當媽寶,卻又不相信他們有自主判斷、自主學習的能力,那麼我們口中的「翻轉教育」都是假的,最終仍是走回普魯士這樣的工業教育型態,製造出一個又一個不會思考的機器人。※本文出自《向高牆說不》,黃益中 著,寶瓶文化出版,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


BF3449A52A4DC0D5
arrow
arrow

    rayp8kruku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